“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诞生于铜与火的大冶市炉火不息,延续千载,而今采冶矿产的金山银山化作满目苍翠的绿水青山,大冶人民走上了新的绿色发展道路。7月6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地旅学院杨效忠老师与“与你铜行”赴安徽铜陵、湖北大冶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大冶市铜绿山,实地考察青铜矿冶遗产,助力长江中下游古青铜带青铜旅游活化。
千秋绵泽,铜山有宝
踏入铜绿山,鳞次栉比的新馆建筑与苍翠巍然的铜绿山山馆相依,次阶而上,在门口,我们遇到了铜绿山博物馆馆长郑正盛,郑馆长向我们简要介绍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悠久的青铜文化、历史脉络,同时杨效忠老师就长江中下游古青铜带线性旅游目的地与游客行为艺术方面的研究课题与陈馆长初步交流,得到其高度认可,并希望可以共同保护与利用长江中下游古青铜带遗址资源,助力青铜旅游活化。
步入古铜矿博物馆大厅,一幅描绘铜绿山青铜脉络的铜雕长卷徐徐展开,“从青铜故里,到南铜北运,铜助楚兴,大冶的青铜曾经兴盛起长达八百年之久的古楚国。”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步入铜山有宝展厅,琳琅满目的矿石雕刻巧夺天工,十二生肖的孔雀石兽首活灵活现,青山碧水的铜绿雕刻栩栩如生,独到的呈现手法让队员们重新认识了昔日暗淡的矿石,也启发了新的文创设计灵感。
走进炼铜有术展厅,现代的声电音像技术向我们全景展示了古铜矿从开采冶炼全过程,从铜绿山深处埋藏的矿石,化作炙热的金色铜液,再浇筑成厚重神秘的各式青铜器物,队员们彷佛魂穿千载,亲历古人的劳动与智慧。一路上杨老师让队员们多看,多听,多记,多想,将实践中的考察感悟与自身的缜密思考相结合,探寻青铜旅游活化之路。
铜草花开,铜蕴其下
《地镜图》记载“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古人总结的植物找矿法可以称得上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先驱。大片大片的铜草花在展厅中盛开,灿若云霞的紫红,略有点像兰花草,这些人工复制的仿真铜草花便是我们一路上苦寻的植物。杨老师告诉大家,“这就是铜草花,这种植物和铜矿是伴生关系,我们可以从艺术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将其和青铜旅游活化结合。”
林立的典籍展览,《荀子》,《庄子》,《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生动地诠释了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先民们对于自然科学最初的求索。展厅背后,一座高大精美的曾侯乙编钟静静伫立,不时自音响中传来的金钟之音,在铜草花厅中绕梁。队员们不断地在花海间身影交错,学习地质文化知识,思考着铜草花与青铜文化的活化路径。
登上山后的矿石公园,还未开花的铜草花在风中摇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脚下,每一步都蕴藏着铜矿、铁矿等矿石,先民们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不难想象,三千年前,跋山涉水而来的先民们在看见这漫山遍野的铜草花海该有多么激动,这不仅是文明的早期火种,也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百折不挠,勤奋拼搏的青铜精神。
湖北大冶市,这座炉火千载的古城,在现代化产业的发展之中,依旧不忘初心,注重青铜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坚持以史为蕴,促进文旅融合,打响“华夏青铜故里”城市名片,形成多业态共存、多产业共融、多效益共赢的全域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