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信箱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招生专题 学生工作 正文
【青春“三下乡”】安徽师大学子“做青弋行者,序檐语岁时”团队赴皖南传统村落解码现代化转型
 作者:韦银艳 编辑:韦银艳  预审:付勇  终审:张顺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7日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3日至7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做青弋行者,序檐语岁时”暑期实践团队深入皖南黄山歙县,开展为期三天的传统村落调研。团队聚焦卖花渔村、瞻淇村、瀹潭村、阳产村四大典型村落,通过实地勘测、村民访谈、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梳理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形成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调研成果。

非遗活化,盆景技艺赋能“美丽经济”

在歙县卖花渔村,团队重点考察徽派盆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老师傅们精心打理的盆景园中,一株株造型各异的梅桩、罗汉松或呈游龙状,或呈迎客状,虬枝盘曲间尽显自然造化与人工匠心的完美融合。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该村通过“名师带徒”工程培育专业队伍,并依托“电商+旅游”模式,年收入突破2600万元,实现“非遗+节庆+电商”的三重赋能。

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瞻淇村以党建为纽带,整合古建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文旅产业鱼灯让这座沉睡的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瀹潭村则依托“三潭枇杷”百年种植底蕴,通过立龙山庄企业对茶叶、枇杷深加工模式,结合枇杷文化节、果王争霸赛等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

土楼新生,保护与发展共促乡村振兴

阳产的土楼群依山而建,形态古朴屋顶以黑色为主,展现独特的建筑艺术。土楼群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徽派建筑的工艺特色。阳产村作为皖南土楼群代表,通过政府与企业协同开发,完成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引入正规运营管理后,最高接待游客量峰值超6000人次,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至2.5万元,实现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华丽转身。

学术赋能,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融合地理学、旅游管理等多学科视角,团队系统分析村落空间演变规律,提炼“非遗活化”“节庆驱动”“产业融合”等转型模式。相关成果拟提交地方政府部门,为皖南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青年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地旅学院始终践行“知行合一”理念,连续多年组建专业实践团队,将课堂延伸至田野。从井冈山红色研学到皖南村落保护,从川藏线旅游开发到大别山支教,学子们以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