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7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芜湖“水到渠成•塘载千象”小微水体水质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赴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开展调研。在三天的实践调研中,团队通过水质检测、无人机航拍,农户访谈等方式,探究当地“莲-虾-鱼”共生模式对水体生态的影响,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助力地方特色资源绿色升级。
水质检测启幕:精密仪器探生态
7月2日清晨,晨光中的陶辛镇荷塘浮动着细密涟漪。团队乘车前往陶辛镇,经一位酒店经营者引荐,寻访到一位集鱼类、虾类养殖与莲蓬种植于一体的乔姓养殖户。团队成员手持YSI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在该养殖户的池塘边俯身取样,仪器屏幕上溶解氧、pH值、浊度等数据实时跳动。该养殖户向团队成员介绍,他的池塘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即莲藕净化水体,龙虾排泄物滋养鱼类,形成闭环生态链,除此之外,为保证水质,夏季高温期需要勤换水。

在塘埂的树荫下,团队成员展开水质检测记录。十口样本池塘,每塘取两点检测。该养殖户向团队成员展示刚捕捞的、虾壳透亮无泥垢的龙虾,并表示水质直接决定龙虾品质。同时,他还提到,得益于政府补贴政策,比如去年申领的农用无人机补贴超万元,饲料播撒等环节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36摄氏度高温中,团队成员在田埂间来回穿梭,汗如雨下。为提高效率,全组成员都加入采样行动,采取各池塘水样进行水质检测,负责记录数据的队员紧盯仪器屏幕,待数据稳定后迅速进行记录。
深度访谈解密:莲虾共生循环链
采样工作结束后,团队成员对该养殖户进行了专访。该养殖户向团队成员揭示莲虾共生系统的运行奥秘。“荷叶就是天然空调”,他指向层层叠叠的荷盖表示,其遮蔽使水温低于裸露水面,显著提升了高温期龙虾成活率。针对水质管理,他强调换水刚性需求:“盛夏每8小时必须换水,溶解氧低时虾群会大面积浮头。”对于生态循环机制,他详解物质流转路径:投喂的虾饲料经消化后,排泄物由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成为鱼饵料。该塘浮游生物密度显著高于单养塘,物质循环利用率高。

科技赋能航拍:无人机瞰生态纹理
7月4日上午,无人机的嗡鸣声打破村庄宁静。团队成员操纵无人机对核心养殖区进行航拍测绘,十余张正射影像清晰呈现池塘分布与水体色度差异。

随后,团队还对附近一位兼营饭馆的鱼塘养殖户进行了问卷访谈。团队了解到,其鱼塘收获周期为一年,多数情况下冬季播撒鱼苗次年冬季收获。养殖员需定期投放饲料保证鱼类正常生长。团队注意到,与该养殖方式相比,莲虾共生系统能量利用率较高,但同时对水质要求更为严格。多种养殖方式体现了陶辛镇农业模式的多样性。
此次陶辛镇调研为青年学子搭建了连接田野与课堂的实践平台。通过对“荷-虾-鱼”共生系统物质循环的深入探究、从精密仪器数据到塘口水色变化的解读,学生们深化了对自然生态调控机制的理解。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技术在田野调查中的应用,也锻炼了团队运用科技手段服务乡村发展的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