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路径,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做青弋行者,序檐语岁时”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6日深入黄山市歙县阳产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访谈村干部、走访村民、考察村落业态,全面了解这座深山土楼群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找平衡,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阳产村位于皖南山区,400年前因战乱形成聚落,现存360余栋土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调研发现,2013年前的阳产村与其他传统村落一样,面临青壮年外流、产业凋敝的困境。“那时候路窄又陡,外车进不来,年轻人都去外面买房了。”退休书记范新国回忆道。转折始于2013年乡村旅游的兴起,摄影爱好者无意间发现了这片“藏在深闺”的土楼群,其独特的夯土建筑和四季皆景的地貌迅速吸引一众游客。2015年,黄山市文投公司介入运营,政府同步推进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让这个昔日的“空心村”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阳产村,旅游旺季时单日游客量可达三四千人,22家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落。村民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前靠卖茶叶,一家最多挣一万多,现在开民宿一年能有30万以上。”范书记感慨道。村集体通过旅游分红实现增收,其中百分之八十直接分红给村民,形成了“旅游兴、村民富”的良性循环。

调研中,团队发现阳产村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土楼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尤为突出。“主干道旁的房子利用价值高,但小巷里的土楼修复成本太大,村民没钱修,也不敢拆。”村干部范书记坦言。

另外,人才短缺也是阳产村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全村75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绝大多数,60岁以下仅10人,懂电商、会管理的年轻人才更是稀缺。对此,范书记表示:“尽管村集体鼓励青年返乡,但因收入差距明显,外面打工挣得多,回来开民宿一年挣的钱可能还不够在城里买房,所以年轻人返乡意愿普遍不高。”
人才振兴是破局关键。团队建议阳产村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吸引地理、旅游、电商等专业学生驻村实践,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调研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阳产村的蜕变与坚守。当被问及“土楼为何是阳产村的命脉”时,范书记的回答朴实而深刻:“没有土楼,阳产就跟其他村子没区别了。游客来就是看这些老房子,看我们的夯土手艺,要是拆了、改了,就没人来了。”这种对文化根脉的认同和对乡土文化的承续,成为阳产村转型的内生动力。

如今的阳产村,既有“守”的坚持——360栋土楼的外立面被严格保护,夯土墙技艺代代相传;也有“变”的智慧——民宿内部引入现代设施,旅游公司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客流,范书记介绍说:“节假日我们会通过平台收集数据以及发布限流预告,超过3000人就提醒游客错峰前来,从而保证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感受”。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乡村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