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信箱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正文
【青春“三下乡”】千年鱼灯穿古巷,非遗灯火照新程
 作者:韦银艳 编辑:韦银艳  预审:付勇  终审:张顺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7日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5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皖南村落“做青弋行者,序檐语岁时”调研解码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黄山瞻淇村,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的形式深入村落进行调研,以青年视角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重生”之路。

瞻淇村隶属于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管辖,距徽州古城7.5千米,歙县县城徽城城东8公里处,徽杭高速公路歙县出口东300米,距杭州160公里,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70%左右。该村落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02幢。2006年10月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红鱼跃动映黛瓦,古村焕彩正当时。黄山市歙县瞻淇村凭借传承800余年的鱼灯文化,走出一条“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据统计,2024年该村鱼灯相关产业年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2000余村民返乡创业,却也面临着旅游接待饱和、原真性保护等现实挑战。这座南宋时期便以鱼灯祭祀闻名的千年古村,正通过产业升级与文化创新,书写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答卷。

传统鱼灯以竹篾为骨、棉纸为肤,经剖篾、裱糊、绘画、上油四道工序制成,造型蕴含“鱼跃龙门”“鱼打滚”等民俗寓意。鱼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让古村尝到甜头:游客量激增带动民宿、餐饮等业态发展,村集体用旅游收益修缮了23栋明清古民居。但“幸福的烦恼”随之而来。节假日游客量突破日均8000人,狭窄村道常现交通瘫痪;手工鱼灯年产量约15万盏仍供不应求,部分商家为降成本改用机制竹篾,引发原真性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鱼灯协会推出“标准化+个性化”生产模式:骨架由工厂统一加工,村民负责手绘等核心工艺,既提升效率又保留手工价值。同时,村鱼灯协会规划建设游客中心与停车场,引入专业团队管理旅游秩序“要让游客看得舒心,更要让老手艺活得安心。”汪书记说。

在瞻淇村,“鱼灯”不仅是手艺,更成了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面对产业扩张与文化保护的平衡难题,瞻淇村正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夕阳下,青石板路上的鱼灯残影尚未褪去,村民们已开始为次日的订单忙碌。当八百年的竹篾遇见现代灯光,当古老的祭祀仪式变为文旅盛事,瞻淇村用一盏鱼灯的微光,照亮了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