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3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江苏省南京市“薪火传新炬,红创涌春声”调研团队先后走进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为期3天的红色文创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游客访谈、文创生态分析等方式,探索红色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传播路径,用青春视角为历史记忆注入“潮”活力。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解码“民心伟力”的文创密码
7月1日,团队首站抵达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在“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题词前,成员们被泛黄的支前手推车登记册、西梁山战斗场景复原等历史物证深深触动。

馆内“百万雄师过大江”主题展陈中,战役口号、战旗等元素成为团队构思文创的核心灵感来源。游客访谈显示,红色文创需突破简单“元素复刻”局限,深度挖掘“军民鱼水情”精神内核,明确文创设计需在历史本真与创意转化间寻求平衡。

雨花台烈士陵园:触摸信仰力量的青春表达
7月2日,团队走进雨花台烈士陵园,在烈士群雕前感悟信仰力量。烈士纪念馆内,姚爱兰“像共产党员那样去生,去死”的狱中誓言与“红领巾讲解员”的稚嫩讲解形成跨时空对话,让成员们看到红色精神传承的代际接力。
文创展区英文主题海报、“中国青年”文创包等产品,将革命标语与现代设计融合,引发年轻游客共鸣。一位刚结束高考的游客表示:“印有革命标语的手机壳既时尚,又能提醒我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团队调研结果也指出,现有文创在年轻化表达与场景化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悲鸣化作和平年轮的当代回响
7月3日,团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调研。“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触目惊心的照片与文物,与馆内紫金草系列文创形成情感呼应。以紫金山紫金草为主题的笔记本、丝巾等产品,因象征“坚韧与希望”的城市精神而深受游客喜爱。

团队还发现,纪念馆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文创设计,如国际友人救助史实文创书籍,兼顾艺术性与史料权威性。游客普遍认为,红色文创是“传播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能激发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
薪火相传再出发,红创春声永续响
三天行程,是一场与红色基因的深度对话。从渡江战役的木船到雨花台的群雕,从紫金草的花语到纪念馆的石碑,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江苏南京“薪火传新炬,红创涌春声”调研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历史,以文创连接古今。当红色基因遇上青春创意,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不再只是泛黄的书页,而是成为可感知、可传承、可创新的当代回响。这既是一次调研实践,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让历史记忆“潮”起来、“活”下去,这场青春 “三下乡”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