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做青弋行者,序檐语岁时”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皖南传统村落,以黄山市歙县坑口乡瀹潭村为调研样本,通过实地走访,与村支部书记、立龙山庄老板张立龙深度对话,全面梳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脉络与转型困境,探寻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瀹潭村当前仍以农业为核心产业,茶叶与枇杷种植构成村民主要经济来源。访谈显示,当地虽已引入苏州白玉等优质枇杷品种,但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制约产业升级,缺乏规模化企业合作与品牌建设,产品多依赖线下渠道销售。古建筑保护因资金短缺与产权复杂陷入困境,成为文化传承的隐忧。

作为皖南传统村落代表,瀹潭村以茶叶、枇杷种植为核心产业,形成"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据张立龙父亲介绍,2024年全村茶叶产业年收入突破百万元,电商渠道贡献率达50%,产品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销往全国。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创新开发的三潭枇杷茶已获国家专利认证,成为产业增值的重要突破口。

通过村民自述发现,瀹潭村转型面临四大现实挑战:其一,基础设施滞后,2016年修通的3.64米宽村道无法满足大型物流车辆通行需求;其二,种植技术依赖传统经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技术断层;其三,枇杷鲜果保鲜期仅20天,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造成资源浪费;其四,村集体在贷款支持、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方面存在缺位。道路不便制约旅游发展,技术指导缺失影响产量提升,迫切需要外部资源支持。值得肯定的是,当地已尝试引进金丝黄菊、野生茶等新品种,展现出产业多元化的积极态势。

从新安江畔的古村探访到转型方案的碰撞生成,地旅师生以“行者”姿态走进传统村落,用专业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瀹潭村的转型探索,正成为观察皖南村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