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地旅学院以城市与区域认知实习 强化学生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本网讯(地旅学院 陈家乐 胡旭辉 齐小学)为进一步深化学生专业实践认知和理论应用,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优化学生培养体系。1016日至19日,地理与旅游学院2019级城乡规划专业前往苏州进行城市与区域认知实习,不断提高学生城市区域和规划设计能力。

准备充分,实习保障有力度

1014日晚,2019级城乡规划专业在学院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城市与区域认知实习动员会。院党委副书记乔静、城乡规划系主任杨兴柱、指导教师韩会然以及2019级城乡规划专业全体学生参加会议。动员会由实习指导组负责人包善驹主持。

会上,乔静对同学们提出实习的总体要求,嘱咐大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实习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接着,杨兴柱进行发言,他表达了对苏州实习活动的充分肯定,希望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去开展这次实习活动。最后,包善驹和韩会然向同学们介绍了苏州实习的具体安排,并再次强调了安全问题与疫情防控安全。

实习前,学院制定了实习计划、疫情防控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置预防,还为同学们统一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各项保障落实到位。

专题辅导,实习教育有高度

1016日下午,根据实习安排前往苏州科技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参加专题辅导报告。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超教授以“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为主题,分别从苏州古城特色、古城及其保护历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五个方面,向同学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城的具体情况及其保护与更新的机制。

接着,苏州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姚永光教授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解析”为主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向同学们讲述了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专业团队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的手法。

此次讲座,使初至苏州的同学们对苏州城市发展和规划有了初步了解,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深化认知,实习调研有深度

1017日上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进行调研。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凝结了古人造园的各种顶尖手法,置身其中,是一种与艺术对话的过程。

参观完拙政园同学们来到了贝聿铭先生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造就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将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展示了建筑的未来与革新,为古典的苏州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条平江路,半部苏州史”。下午,同学们来到了平江路。平江路被誉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可谓是苏州古城的缩影。同学们步行一路看到挂满绿植的仿古建筑、临街而建的石牌坊、线条简洁的梁氏石桥,还有水中徐徐而行的小船,感受着古时苏州的生活氛围,仿佛置身于百年前,与时光进行对话。参观完平江路,同学们来到了山塘街,相比于平江路的典雅静谧,山塘街便是另外一种不同的风格,它显得更加繁华喧嚣,更雍容大气,两边建筑上的灯光点缀,使山塘街显得更加热闹。

1018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了另一个中国四大名园——留园。留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园中,同学们欣赏古典园林之美,并对园中各种造景手法进行分析,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感叹古人无穷的智慧。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位于苏州城西南隅的盘门,蔚然古朴的城楼、横跨京杭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盘门三景有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又不失春秋大气。指导老师向同学们讲述盘门的历史,引导同学们进行思维发散,并城市规划的视角深入讲述,同学们收获良多。

下午,同学们参观了苏州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指导老师特别提醒同学们要关注新加坡工业园区和西部高新区的规划思想,学习先进规划理念。苏州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苏州的“两面绣”,既感受了古老静谧的老苏州,也感受到现代繁华的新苏州。

1019日,是同学们苏州实习的最后一天。上午,同学们前往苏州市御窑金砖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是对砖窑和宫殿的综合提炼,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意蕴,兼具“砖窑感”和“宫殿感”,展现出“御窑”的精神内涵。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上突出遗址感,摈弃了传统苏式园林“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风格,采用了“野趣园林”的设计理念,还原了古窑村质朴、天然的村野氛围,以自然荒野的景观设计手法隐喻历史,同时更好地保护御窑遗址原貌。

下午,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昆山市周庄镇祁浜村三洙浜进行美丽乡村考察和解读。这处诗画田园既保留了村庄的原始肌理,又将时尚融入乡村,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民宿完美衔接,为村落带去生机,对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此次苏州实习旨在为进一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尺度感、空间感,加强学生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熟悉城市和区域规划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对乡村建设的理解,不断强化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