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评估八公山作为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目的地的研学路线设计的可行性,7月24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淮畔四时 中州盛宴”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旅游融合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和八公山乡大泉村,以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为切入点,通过走访文化园区、对话基层干部、观摩非遗传承,立体化考察非遗保护现状,探寻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文化寻根:初探豆腐前世今生
当日上午8点30分,团队成员怀揣着好奇与期待抵达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在文化馆内,讲解员指着一幅幅历史画卷向团队成员们娓娓道来,从淮南王刘安炼丹时的无心之举,解析豆腐诞生的历史背景;结合馆内摆放的传统器具,阐释传统工艺制作豆腐的古法工艺体系;借助图文资料与豆腐雕刻作品展示豆腐在八公山豆腐宴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从西汉淮南王刘安“炼丹偶得”的历史传说,到《天工开物》记载的“浸豆—磨浆—点膏—压型”古法工艺,再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革新,豆腐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跃然眼前。馆内陈列的清代豆腐模具、民国时期《豆腐百咏》诗册及当代豆腐雕刻艺术品,生动诠释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饮食,归于文化”的深厚内涵。

聚焦村落发展现状
从文化园向南不远,便是被誉为“中国豆腐村”的八公山乡大泉村。该村坐落于八公山麓、淮淝河之滨,作为豆腐发祥地,现存86家豆腐作坊,常年经营性作坊40余家。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来宝——这位坚守乡村十余年的基层干部,向团队揭示了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传统豆腐保质期短、运输半径有限,且低附加值产品难以支撑规模效益。”然而,在挑战背后,团队更捕捉到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来宝提到,八公山豆腐凭借本地非转基因大豆与大泉优质水源的黄金组合,形成了“细若凝脂,味压江南”的独特品质,其背后蕴含的“水土共生”生态智慧,正是非遗技艺历久弥新的核心密码。

振兴突围:一位退伍军人的产业坚守
退伍军人黄中宝作为豆腐非遗传承人,所经营的“黄家豆腐坊”成为重点调研案例。午后作坊内,黄中宝正将研磨好的豆浆倒入直径1.5米的铁锅煮沸,黄中宝的母亲在灶台调控柴火火候,高温蒸汽在作坊内升腾——三伏天的暑热与煮豆浆的热气交织,黄中宝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当被问及学习豆腐传统制作工艺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时,黄中宝不假思索地指向“点膏”环节,“在点膏的时候,因为大豆中的蛋白成分不一样,再加上春夏秋冬四季温度的不同,点膏的比例也不同。”话音刚落,黄中宝便现场向团队展示石膏水的调制,一勺勺石膏水的精准配比,是岁月沉淀的经验积累,而模具中形态方正的豆腐,更彰显制作者对方寸之间的精妙拿捏,每一步操作都凝聚着对传统技艺的深刻理解与执着坚守。

“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黄中宝坦言,因为劳作强度大,家中众多兄弟姐妹无人愿意继承手艺,他学习父亲的手艺,接受家族百年历史的传承重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技艺失传。面对“三更睡五更起”的辛劳和家族传承断代的危机,黄中宝的选择彰显着退伍不褪色的担当,“部队教会我坚守,这门手艺是乡亲们的根,不能断。”
活水润心:非遗传承的当代启示
在大泉村街头巷尾,一提起大泉水,村民们就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泉水好喝,那以前家里穷,烧茶要烧柴火,渴了就去大泉喝凉水,大泉水好喝呀!”一位90多岁奶奶的话语展示了大泉滋养大泉乡人的一角。千百年来,大泉的水默默提供八公山豆腐走出村子、走向大江南北的源源动力,支撑着豆腐文化在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豆腐的制作需要活水,而豆腐的传统制作工艺同样需要薪火相传,在每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中构建大泉村精神上的“大泉”。
本次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实地、访谈基层干部与传承人、观察非遗工艺,系统梳理了八公山豆腐的历史文化价值、技艺传承现状及产业发展瓶颈。团队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聚焦“文化赋能+非遗传承”维度,为构建“非遗研学+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提供数据支撑与方案设计,助力传统非遗产业实现从“技艺传承”到“价值转化”的升级,让千年非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