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淮南传统文化富矿,赋能文旅融合新路径,7月24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淮畔四时 中州盛宴”二十四节气文旅融合调研实践团队,深入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公认的“中国豆腐发源地”和“中国豆腐第一村”,专访村党总支书记来宝,探寻千年豆腐技艺的传承密码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蓝图。

在大泉村,实践团队聚焦豆腐产业现状与发展瓶颈。来宝介绍,村内现有约86家豆腐作坊,以生产豆腐与豆制品为主,个体经营占主导。然而,常年稳定经营的作坊仅40家左右。谈及原因,来宝分析:一是季节性因素,部分村民选择避开酷暑,在秋凉时节生产;二是部分年长村民受限于体力精力,生产活动时断时续。
当问及八公山豆腐的独特优势时,来宝充满自豪。他援引《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指出大泉村正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时,偶然以石膏点浆发明豆腐之地。依托“水好、豆好、工艺好”的核心优势,这里积淀了逾两千年的豆腐制作传统。“我们守护的是豆腐最本真的源头。”来宝强调。
水质与工艺:成就“舌尖非遗”的秘诀
对话中,来宝多次强调优质水源对豆腐品质的决定性作用。“自来水绝不可用”,他介绍,村中磨豆腐主要依赖玛瑙泉与大泉的天然泉水。此外,坚持使用非转基因大豆与传承千年的纯手工技艺,共同铸就了八公山豆腐的金字招牌。其制作包含浸泡、磨浆、晃单(滤渣)、煮浆、点膏(点卤)、压单(成型)、脱模七道严格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

面对发展瓶颈,来宝书记描绘了大泉村振兴的三步走计划:首先是丰富旅游业态:规划建设豆腐主题文化园、豆腐文化风景带、玛瑙泉主题户外公园及精品民宿,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然后拓宽市场渠道:推动豆制品进军生鲜市场与旅游平台,助力农户对接大市场,同时强化品牌溯源,让消费者“知根知源”;最后提升村民福祉:核心在于攻克豆腐保鲜技术难题,破除产品“出省难”的瓶颈。最终目标是通过经济发展鼓足村民“钱袋子”,打造“八公山豆腐”非遗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谈及旅游业带来的变化,来宝感慨万千。自2014年任职以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泥泞路变身水泥道,太阳能路灯点亮夜晚,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实实在在提升了。”虽然面临专业规划缺失、产业链不完整、留客产品不足等挑战,但来宝对团队青年学子的到来寄予厚望:“你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奉献乡村的青春力量,大泉村的未来充满希望!”他勉励青年传承好豆腐技艺,弘扬工匠精神,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

团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一名团队成员表示,此行不仅是为了记录“一颗豆子如何变成豆腐”的技艺,更要思考“如何让这颗豆子带动一方产业、传承千年文化”。团队将以调研为基础,聚焦“传统工艺保护”、“体验式旅游开发”、“年轻群体传播”等方向,为大泉村量身设计“豆腐文化研学路线”、“非遗手作体验包”等可行性方案。这是我们青年学子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最朴素的回应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