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淮南市寿县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本科生实践团队六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进寿县古城留犊祠巷,开展街道空间与建筑数据的系统性测绘工作。此次调研是团队“淮南市寿县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课题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精准采集古巷空间数据,为后续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上午9时,团队成员携带激光测距仪等设备抵达留犊祠巷。这条长约280米的古巷是寿县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巷之一,两侧分布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三维测绘:解码古巷的空间记忆
街道空间测量:团队成员分组作业,使用激光测距仪对巷道的宽度变化进行逐段测量。“留犊祠巷的宽度在2.8米至3.5米之间波动,这种收放变化形成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团队成员董同学介绍道。
建筑立面测绘:成员们对沿街建筑的层高、开间等数据进行采集,特别关注了砖雕门楼、木构檐廊等特色构件的保存状况。队员杨同学指着一处清代民居的砖砌山墙说:“这种‘五岳朝天’的封火墙形制,是皖北民居的典型特征,我们需要在更新中保留其原真性。”
环境要素记录:团队还详细测绘了巷道内的古井、拴马石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位置与尺寸,并标注了现存树木的分布情况。

居民访谈:聆听巷弄里的生活故事
在测绘间隙,团队成员与巷内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奶奶在留犊祠巷生活了五十余年,她向同学们展示了老宅的布局:“这房子冬暖夏凉,就是排水不太方便。”这些一手资料为团队理解历史街区的真实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不仅要测量物理数据,更要读懂空间背后的生活逻辑,”团队负责人徐运升表示。通过访谈,团队发现居民对改善基础设施、保留邻里交往空间的诉求尤为突出,这将直接影响更新方案中“微改造”策略的制定。
知行合一:田野中的学术传承
上午11时30分,测绘工作暂告段落。团队成员在留犊祠巷口的明代石牌坊前合影,背景中斑驳的砖墙与现代化的测量设备形成鲜明对比。此次调研为团队后期的报告撰写与方案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接下来,团队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并据此开展保护更新方案设计。
从博物馆的文献研究到街巷的实地测绘,安徽师大学子正以严谨的专业态度解构古城文脉。在测量仪与古建筑的对话中,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量化、可实施的系统工程。这支年轻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守护历史遗产,需要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