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退捕渔民转产安置与生计保障工作,7月10日上午,地旅学院赴安徽省内长江流域11个县区“渔脉新生”退捕渔民社会融入与生计转型动态追踪调研团队参与湾沚区2025渔民上岸暑期社会实践政府座谈会。

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近年来,湾沚区农业农村局推动建立区、镇、村三级帮扶机制,重点聚焦退捕渔民就业路径,明确通过持续推进“暖心行动”等针对性技能培训以及就业帮扶举措、适当农业产业政策倾斜助力转产。典型案例包括杨钢养殖基地。杨钢原是湾沚区水产养殖大户,自2020年积极响应长江禁渔政策主动退捕上岸,不仅享受到了8万元的过渡性生活补助,政府还对他进行了一对一的就业帮扶培训。在选择转产从事水产养殖业后,其家庭农场养殖面积达800多亩,年纯收入30万元,相较于退捕前,其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
社会自发成立水产养殖协会,有专业服务中心开展技术上门帮扶,通过“访企入村”等活动搭建就业桥梁。
群体覆盖持续拓展
相关部门关注渔二代、渔三代发展现状,支持渔民子女参军;针对收入波动较大、因病无业等困难群体,实施一对一帮扶。
此外,此次座谈会还围绕渔民安置与生计保障领域适合安徽实际的相关做法展开深入探讨,分别从强化生计保障、分类精准施策、兜底保障、社会融入、多元参与等五个模块进行展开。针对养殖业创业风险偏高的突出问题,座谈会提出可通过完善创业风险保险降低转产创业风险;建议通过简化渔民补助申请程序减轻其后顾之忧;同时,会议还列举吴江区零工市场、马鞍山市“三姑娘”模式等实践案例,探讨其在本地的适用性与推广价值。
此次座谈会系统梳理了湾沚区退捕渔民安置工作的政策举措与典型经验,强化了政府、社会协同发力的工作方向,为精准解决渔民转产难题、巩固退捕成果提供了务实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