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信箱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招生专题 学生工作 正文
【青春“三下乡”】彩礼绘经纬,青卷绘民生——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走进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新林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作者:韦银艳 编辑:韦银艳  预审:付勇  终审:张顺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研究彩礼空间分异与机制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新林村。七名队员围绕彩礼空间分异机制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从地理与社会文化交叉视角剖析彩礼现象背后的区域差异成因与演变规律,从青年视角解析传统婚俗中的地域差异。

该调研团队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的地理空间分析、社会调查理论,精心设计涵盖彩礼金额、构成形式、文化观念等多维度的调研问卷,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秉持“百村千人进万家”的调研理念,团队深入平铺镇的村落与街道,以逐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与当地村民展开面对面深度交流。为确保调研数据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团队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走访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的村民,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在问卷设计环节,团队聚焦彩礼核心要素,既关注金额标准、构成形式、支付方式等关键指标,又将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文化传统认知等纳入调查范畴。

在村里相关干部的带领下,调研队员们走访了几户典型家庭。访谈过程中,村民们热情分享彩礼筹备的经济压力、邻里间的婚俗比较以及传统习俗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融合等亲身经历。团队成员认真倾听每一个故事,从村民的真实感受中获取丰富一手资料,全方位捕捉彩礼习俗在当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村民们围绕彩礼问题各抒己见,话语间满是生活的烟火气与对婚俗的深刻感悟。“现在的彩礼更多还是两个家庭之间协商讨论,我们作为男方家庭,小两口结婚房子肯定是要有的”、“我们这边彩礼就是个老传统,走个形式,彩礼就是个彩头,一般三、五万意思意思,主要还是看两个孩子合不合得来。”村民们坦言,近年来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愿意返乡结婚的少,彩礼已经不是结婚的“硬门槛”了。相比较彩礼,老人家们更关注双方新人的意愿。

通过访谈,该团队发现当地的彩礼观念已经有所变化,与时代同进步。“我家嫁女儿时,我两个女儿都给了一万块钱,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彩礼不是卖女儿,是帮小家庭起步。我们对于数目也没有强制要求,更多的还是要是双方条件而定。”该团队观察到,近年来,镇上倡导移风易俗,不少家庭开始简化婚俗流程,将彩礼用于购置婚房或支持子女事业。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术理论与现实社会的生动对话。”调研组队员表示,“走进平铺镇的这一天,刷新了我们的认知。村民们既保留着传统婚俗的集体记忆,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这种文化张力令人深思。”在深入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逐渐突破了对彩礼现象的简单化理解。他们发现,彩礼差异绝非仅由经济水平决定,而是传统观念、代际关系、邻里互动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我们收集的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记录的每一个数据点,都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变迁。”队员感慨道。这种认知转变,让年轻的研究者们学会了用更立体、更人文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

此次调研实现了多重价值。在学术层面,团队创新地将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民俗研究,为人文地理学拓展了新的研究维度;在社会服务层面,通过系统梳理婚俗现状,为地方政府制定移风易俗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则让青年学子真正走出象牙塔,在田野调查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与问题意识。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更展现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担当。未来,团队将充分利用调研数据,持续深化研究成果,为推动婚俗发展,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次实践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既做婚俗变迁的记录者,更做文明新风的传播者,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