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正文
【青春三下乡】演皮影故事,传非遗星火
 作者:韦银艳 编辑:韦银艳  预审:付勇  终审:贾冠忠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4日 浏览次数:

本网讯 (地旅学院 徐燕云)8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水东镇“枣红波光,梦影梳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水东镇老街,调研走访皖南皮影博物馆,与馆长兼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何泽华进行了交流,在交谈中了解皮影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现状。

戏系情怀,责任在肩

一块幕布做戏台,一张兽皮扮角色,一束灯光亮全场,一双巧手调千丝。以剪影的形式表演故事,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代人的眼睛,这就是皮影戏。已有400余年历史的皖南皮影戏,自成体系,并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地道的皖南民间艺术瑰宝。在宣州区水东老街土生土长的何泽华,创办了一座皮影戏博物馆,搭建起自己的戏班子。

来到皮影博物馆,团队在陈师傅的带领下近距离领略到精心雕琢的皮影艺术品,队员们对访谈中被问道有何契机让他投入皮影戏的传承当中,他语重心长“皮影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如果我不传承,可能就没有人再经营了。我能做的就是在我有生之年让皮影戏‘活’起来。”他的语言掷地有声,作为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传承人,何泽华怀揣着对皮影戏的热爱,主动肩负起传承重任,尽自己所能留住这门古老的艺术,让皮影的光影常亮。

28DF1

戏映时事,传递新篇

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在古时的皮影戏主要起着休闲娱乐的作用,现在的内容则注重与国家政策相衔接,教育百姓懂文明守法度。何师傅向实践队员们透露:他的皖南皮影戏剧团“送文化下乡”的系列活动是在当地文旅局及其他相关组织的扶持下开展的。根据现在国家的依法治国的政策布局,皮影戏偏向法制类故事情节皮影的内容灵感来源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传播上更加通俗易懂,效果也立竿见影,向老百姓传递法律知识,教育人们要尊法守法。

皮影之形焕发时代内涵,通过古老的皮影艺术向公众传递时代法制政策的声音,不仅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之道,还能让法制教育具有亲和力,更增强观众对法的理解与遵守。

戏影求索,厚载非遗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之路显得尤为曲折。面对现代社会的多重困境,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多种现代娱乐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何师傅对团队采访者提到:皮影戏的原始受众范围实际上很少,可能只能聚焦到老年人。他深知现代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不会局限在皮影上。而且一场皮影戏的举办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面对这些困境,何师傅却也会乐观面对并努力寻求突破,“我自己其实收了两个徒弟,不至于让皮影无人接替。而且我当初创办这个博物馆,也就是想要用历史记忆留存的方式让人们记住皮影戏这一古老技艺。”他保持初心,摒除杂念,一心钻研传承事业,把这件非遗传承化为自己生活中平淡的事,做好自己,为非遗皮影事业添上一束光亮。

访谈最后,何泽华深情地说:皖南皮影戏以博物馆的形式在闪烁光芒,提醒着老百姓在水东老街还有舞台。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皮影、了解皮影,把皮影传承下去。

皮影是非遗的一个缩影,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不管前路多艰难,只要共同努力,积极摸索解决方法,就定能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