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地旅学院 周瑾)7月19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踪横长江,渔你同行”长江流域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福祉追踪调研团队前往铜陵市郊区进行探访调查,并在铜陵郊区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张明浩的带领介绍中,深入了解关于长江生态保护的深刻内涵,以及对于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长江生态的晴雨表
长江江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继白鱀豚后我国长江流域仅剩的淡水豚类,数量比大熊猫还少,种群呈极危状态。直至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江豚的命运才得到了改变。保护区全长58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涉及铜陵、芜湖和池州三市,江豚种群数量长期稳定在40头左右,成为长江淡水豚类栖息的黄金水域。
为了减轻人为活动干扰,保证长江江豚的自然栖息环境,保护区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使长江自然岸线得以恢复,人为活动得到整改,让长江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坚持联合开展非法人为活动打击工作,保护区内非法捕捞、养殖等现象逐年减少直至灭迹,“十年禁渔”落到实处,避免“人豚争食”现象。并且还积极开展野外珍稀水生动物的救护工作,重视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并积极深化对外的交流合作。
铜陵郊区长江豚保护协会——保护长江生态,更保护长江文化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铜陵郊区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张明浩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渔民驿站,在深入了解长江流域多元物种生态的同时,还见识到协会对长江渔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
协会通过组织铜陵市范围内的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按照摸清“底”、聚焦“实”、做好“存”的三步走措施,深入挖掘长江渔文化的精神内核,提炼长江渔文化价值,持续加强渔文化保护,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长江十年禁渔和铜陵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时,协会还致力于提高长江禁渔工作治理能力和渔文化保护意识,推进长江渔文化宣传教育,形成保护长江生态文明和长江文化的共识。并加强文化宣传弘扬长江渔文化,推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引导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聚合“文化力量”。
山水犹在,民生可兴——推动长江保护的同时促进民生发展
铜陵区在完善长江生态资源、振兴长江渔文化的同时,也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民生。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方式,将生态渔业同旅游业融合发展,来优化调整渔业结构,拓展渔区发展空间,高质量实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强化退捕渔民的安置保障工作。通过改善渔民的生活基本设施来增进民生福祉,满足渔民现实需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铜陵区对长江生态的保护,正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长江的生态文明保护,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长江渔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渔民民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将绿水青山留给下一代的需要。